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三月三历史及民俗

三月三历史及民俗

关键词:三月三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武鸣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wum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76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

   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,时在农历三月初三。其中以壮族为典型,一提到三月三,人们就会联想到“中国广西”。如今,广西已经成为中国唯一能在三月三法定放假的地区。身在广西的你,是不是好嗨森啊!

 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“三月三”的历史演变。

1.由上巳节演变而来

  传说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,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被称为“上巳”,是人们祭拜高禖、祓除祸灾,祈降吉福的节日。

2.与黄帝诞辰有关

  自古就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。人们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,目的是为了纪念始祖黄帝轩辕氏。

3.先秦至汉的萌芽成型期

  秦始皇开凿灵渠、统一岭南以后,三月三这一习俗也随着民族交流从中原地区传入到广西壮族地区,并成为对壮族的婚恋、聚会、歌唱等习俗产生重要影响的节庆。

4.魏晋至唐的成熟兴盛期

  为了便于记忆,人们便把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三。自魏晋将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三以后,历代沿袭,上巳节中的跳傩驱疫、沐浴、祓禊、求子等礼俗活动,也逐渐发展成为水滨山野踏青、唱歌、恋爱以至于一般性的士民游乐活动。


5.唐代制度化

  因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盛况空前。大量新节俗不断涌现,娱乐游戏性质的活动继续增多,宴赏活动也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制度化,并设为法定的“三令”节之一,形成了历史上“三月三”全面繁荣时期。

6.宋代以后衰微

  中原地区汉族“上巳节”(“三月三”)中丰富多彩的民俗逐渐衰微,宋元逐渐取消了三月三作为节假日的旧规。而在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却保留了下来,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习俗的三月三节。

7.2014年“壮族三月三”申遗成功

  2014年,“壮族三月三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,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。

  说到壮族三月三习俗,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,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,抢花炮、抛绣球、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节日活动。

三月三民俗

一、包五色糯米板

 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,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。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,社日、中元节,甚至过年等,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。在孩子满月、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,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。壮人也爱枫叶,认为枫叶能“除邪驱鬼”,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。所以,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,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。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,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,以求驱邪保平安。


二、抢花炮

 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,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。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,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,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,也最受姑娘青睐。


三、绣球传情

 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,制作工艺都很精巧,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: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,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,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。有些绣球做成方形、多角形等。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。球上连着一条绸带,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,象征着纯洁的爱情。


四、打扁担

 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,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,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,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,自娱自乐的“打着堂”,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。

 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、四人穿花、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。表演者手拿扁担,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,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,时而互相撞击扁担。在扁担不断相击中,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,更使人眼花缭乱。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,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。
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